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狠狠欧美,日日插夜夜爽,夜夜狠狠操

地方頻道:
您的當(dāng)前位置:首頁>文化
尋訪先祖遺蹤
2021-08-05 21:31:12   來源:今日湖北

——中寨村“太子廟”與“建文帝失蹤之迷”的一段歷史淵源

本網(wǎng)訊(楊豪) 我無法把歷史同我家鄉(xiāng)那一座山發(fā)生什么勾連,然而它竟切切實實產(chǎn)生過一些必然聯(lián)系!

我的故鄉(xiāng)舒山?jīng)_坐落在大別山腹地的皺褶里,“一腳踏兩省,雞鳴三縣聞?!睎|邊過一條河溪那邊就是河南省羅山縣的地界,雞犬之聲相聞;南也以分水嶺為界就是河南新縣的轄區(qū)。舒山村屬湖北的大悟縣,一個典型的老蘇區(qū)貧困縣。這里走出了徐海東、劉華清等一百多名共和國將領(lǐng)。舒山村四面大山環(huán)抱,四個自然村落依山而建,相距二里多地,組成一個行政村,攤開在一片面積約四公里左右的山間平壩里,中間是一片田野,像一個小小的盆地,村莊就成方塊形狀分布在山腳的四個方位。田野中間是一條小河,彎彎曲曲,從北邊兩山交錯的出口淌出,再一路蜿蜒,流入十里外的姚河水庫。

往年一到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上翻滾著金色的波浪,真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的豐收景象。如今這景色不再,連門口的田地都荒了。20年前紅火時,村里還有五百多人,共有楊、吳、項、陳四大家族姓,可以說是聚族而居。九十年代初,農(nóng)民負(fù)擔(dān)最沉重的時候,村莊開始衰落,許多農(nóng)民拋荒棄田離家出走,2005年政府取消了農(nóng)業(yè)稅,但搬走的人不再回來了。如今僅剩下一百來人,平時村里年輕人和中年人打工一走之后,村里就更冷清了。只留下一些老頭子、老婆婆看守家園;田地自然沒人種了,長滿了半人高的蓑草,一片荒蕪的情景?,F(xiàn)在,又同山那邊的原中寨大隊合了一處,叫中寨村。

在我的故鄉(xiāng)朝南方向一片群山之中,最高之處一座高山叫大山門、老龍角的南坡,半山坳又有一個民間叫“荒地溝”(后來當(dāng)?shù)卣孛_認(rèn)掛牌時不知怎么誤成了“荒天溝”) 和“太子廟” 的地方。就是這個地方,竟同歷史上的一樁懸案“建文帝朱允文之蹤之謎”有些關(guān)聯(lián)。于是我作了一些地勢的考證,這個地方還真是不凡。歷史記載已經(jīng)沒有了,只有傳說。據(jù)老輩人說,“荒地溝” 過去不叫“荒地溝”, 而叫“皇帝溝” ,后來因為諧音叫變了,就叫了“荒地溝” 。 據(jù)說明朝一個落難的皇帝和太子在此住過。“太子廟”本來是有一個廟的,可能是后人為了紀(jì)念這位太子而修建的廟,可惜的是七十年代修建太子廟水庫,當(dāng)時人們沒有歷史意識,就把太子廟壓到水庫底下去了。

據(jù)修過水庫的村民講,太子廟不是很大,但很講究,一色的青石條砌就,石條上面刻有文字;還有一些精美的銅器當(dāng)時都毀了,沒有留下來。由于太子廟座落在兩山的交匯的口子處,正好作了水庫壩址,石條都做了基腳,找不到了。如今的太子廟水庫儼然成了一個高山湖泊,煙波浩渺,倒映著青山藍天。


1628169949817484.png

太子廟沉沒在煙波浩渺的水庫底下

太子廟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不由讓人聯(lián)起中國歷史上重大謎案——明代失蹤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不是這位逃亡的建文帝帶著后妃在此避難生下太子?“太子廟”因此而得名?我一直在為此苦苦尋找答案。我查閱了相關(guān)典籍和《大悟縣志》,均沒有,我只有在民間去求證了。

這使我想起了明朝第一謎案未破解——建文帝失蹤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biāo)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tǒng),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時,他已21歲了。繼位后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朱元璋去逝后后因其四叔燕王朱棣(即朱元璋的四皇子)不服,而假借“清君側(cè)”而造反,從北京打到當(dāng)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的政府軍戰(zhàn)敗,倉皇逃逸,其生死行蹤成千古之謎。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歷史上稱為“靖難之變”。而下臺后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靖難之變”后,建文帝神秘失蹤,下落不明,成為明朝第一懸案,也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疑案之一。

對此,《明史》給出了三種自相矛盾的說法:一是闔宮自焚,二是流亡海外,三是遜國為僧。那么,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如果當(dāng)時他還活著,又去了哪里呢?六百多年來,人們眾說紛紜,也陸陸續(xù)續(xù)地發(fā)現(xiàn)過一些建文帝行蹤的蛛絲馬跡。可以想像,建文帝出于自保的需要,不得不有意隱瞞了身份,因而后人很難找到確切的證據(jù)。

關(guān)于建文帝朱允的下落,民間野史有不少說法,有“自焚說”、“折衷說”、“出亡說”。為什么會如此歧義呢?首先歷史記載就是相互矛盾的。《明太宗實錄》這樣說: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 ……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按實錄的記載,建文帝已被燒死,而且還得到了禮葬。有的說用的是親王之禮,有的說用的是天子之禮。無論親王之禮還是天子之禮都是極為隆重的。果然如此的話,有誰見過殯葬的儀式?墳?zāi)褂衷谀睦锬兀恳郧槔硗茢?,對朱棣而言,哪怕有一點可能掩人耳目,也會為建文帝造個墓了事。正因朱棣連自己都欺騙不了,才不可能發(fā)喪建墓,因而才使民間出現(xiàn)那么多謠言。

既然明人對建文帝朱允的下落已經(jīng)說不清楚,那么300年后,清代由張廷玉主持編寫的《明史》就更加莫衷一是了?!睹魇贰穼懙溃汗韧鯔B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蛟频塾傻氐莱鐾觥?

在短短50多個字中,便有3個相互矛盾的說法:一、不知所終;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自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四年,1402)起,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300多年過去了,關(guān)于建文帝的下落仍然沒有結(jié)論。當(dāng)年參與編修《明史》的都是飽學(xué)的名士,在修《明史》時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經(jīng)過認(rèn)真的分析研究?!睹魇贰废蛞泽w例嚴(yán)謹(jǐn)、敘事縝密而著稱,但我們在這部煌煌“正史”中,對建文帝的蹤跡卻不知所從。

近年來,對建文帝朱允的下落還有“貴州說”、“云南說”、“湖南說”等等。但上金貝古墓與建文帝下落問題研究小組王道亨、明史專家、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編審馬渭源等人,另辟蹊徑,通過實地查訪,翻閱大料史料,獲得建文帝朱允出亡閩東的信息。

明末清初學(xué)者查繼佐在他的力作《罪惟錄》里大致講了這樣一件事:建文帝出亡到福州的雪峰寺時,曾與朱棣的心腹使者鄭和“碰巧”相遇了。對于鄭和來說,建文帝是故主,作為昔日君主的臣民理應(yīng)盡忠報效建文帝;但鄭和身份很特殊,他又是燕王府的舊人,跟隨朱棣一路來到南京,大明帝國政治的特殊性使得在雪峰寺“邂逅”建文帝的鄭和十分尷尬:建文帝輕聲囑咐手中握有幾萬兵馬準(zhǔn)備下西洋的鄭和舉兵造反,鄭和一邊給建文帝揉著腳一邊哭著說:“我不能!”隨即就離去。

清康熙二十二年纂修的《江寧縣志》中載:“三寶太監(jiān)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蹤跡,回朝皆奏不聞,史稱其有隱忠云?!庇纱?,南大老教授、明史專家潘群先生這樣說道:“鄭和確實‘蹤跡建文’,并且終于在福州雪峰寺找到了建文帝?!?/span>

馬渭源認(rèn)為,既然建文帝在雪峰寺出現(xiàn)過,“邂逅”的又是秘密尋訪他的鄭和,即使鄭和對故君再忠,建文帝諒必也不敢在雪峰寺久留了。而與雪峰寺相距驅(qū)車三小時山路路程的原本閉塞落后的山區(qū)寧德金涵畬族鄉(xiāng)上金貝村一帶何嘗不是藏身的好地方。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副真面目?歷史上的建文帝(朱允)他最后是怎么失蹤的,失蹤在哪里?真的穿越時空了嗎?還是怎樣?

1628169975588638.png 

作者在家鄉(xiāng)調(diào)研采訪

我追蹤民間傳說去“太子廟”那片山水中尋蹤,“五一”休假的幾天,正好鶯飛草長,氣候宜人。我同鄉(xiāng)友、省住建廳干部、書法家郭翔及他夫人相約,回故鄉(xiāng)游覽山水,也是尋訪歷史的古跡。郭翔還約上家鄉(xiāng)的一個堂兄郭明厚,帶上鐮刀,以作開路之用。

太子廟,很可能是朱皇帝為紀(jì)念其父(早逝的皇太子而建的),應(yīng)該有兵丁看守, 他可能在皇帝溝住的比較多,有可能在上、下太子廟,皇帝溝、龍凼、龍泉寺這幾個地方轉(zhuǎn)換,為了安全,只好狡兔三窟了。

“太子廟”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從學(xué)堂榜我們過去曾經(jīng)讀書上學(xué)的地方,如今學(xué)校已經(jīng)廢棄了,別人開發(fā)作了農(nóng)莊,爬過陡峭的坡路到郭家崗的灣子,再往東南方向的一個叫“坎上”(也叫看上——傳說是當(dāng)?shù)匕傩諏ㄎ牡鄣淖鸱Q)的小村莊,住著兩三戶人家,約有近三十畝水田及大片旱地。郭翔依稀憑十年前的感覺尋找著路跡,但全被刺藤和荊棘覆蓋,我們一路砍伐一路行走,衣服還是被刺勾掛出了長長的線,手也被黑果藤劃破了。翻過兩道小山嶺,繼續(xù)住南方向爬坡到下太子廟,住著三、四戶人家,溝下約有二十多畝水田及大片旱地,再到上太子廟,住著兩戶人家(目前均已遷走,原來的三十多畝水田及大片旱地,現(xiàn)在只剩下一片竹林和灌木叢),這些水田和旱地可能是當(dāng)時的兵士為了糧食自給而開挖耕種的。

此時已經(jīng)是山的半腰了,再往南圍著山轉(zhuǎn),就是一處山坳叫“皇帝溝”了,這可是一個好去處,好風(fēng)水;兩邊的小山嶺逶迤下來,把它包住,它像一個太師椅包圍著三戶人家的村子,極目遠眺,視野極好,對面是連綿的群山,層層關(guān)鎖。更準(zhǔn)確地說,皇帝溝地形如一把龍椅,兩邊有扶手,即山脈;后面有靠背,即老龍角山頂;通往下面的龍泉寺只有一條陡峭的通道,兩旁山上有巨石壘成的工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工事如果不作軍事之用那就不好解釋了,僅僅是老百姓居住是沒必要建工事的。村頭左邊往下僅有一條蜿蜒陡峭的石階,石階僅容兩個人通過的隘口,可通山下的東新鄉(xiāng)的“龍泉寺”。 “皇帝溝” 可以說是左腿踏著“龍泉寺” ,右腿踏著“太子廟” ??梢娺@個地勢之險要,可想而知,當(dāng)年建文帝選擇這個偏僻的地方避難是經(jīng)過深謀遠慮的。“龍泉寺”屬現(xiàn)在的東新鄉(xiāng)紅石村。據(jù)說,龍泉寺也與朱朱允皇帝有關(guān),否則不敢叫“龍”的地名?!褒埲隆苯?jīng)過多次翻修,十多年前寺廟里香火還很旺盛,只是近年來村民大量遷走,寺廟也就漸漸沒落了。如今門前的石墩、石牌還在,由于長時間歲月的風(fēng)雨剝蝕,石牌上的字跡有些斑駁,模糊不清。

1628169994546911.png 

皇帝溝旁的千年銀杏樹

順著“龍泉寺”前的小河順?biāo)戮褪莾珊涌?,七、八十年代修建了兩河口水庫?/span>朱允文在這樣一個地方隱居避難極有可能。當(dāng)時的朱棣朝廷,有多少人在尋找他、追殺他,他能不隱藏在這個偏僻的地方么?

“皇帝溝”原來住的幾戶人家現(xiàn)在已搬走,現(xiàn)在只剩下房屋的廢墟。門口還有一口池塘,石砍下是一口古井;有一個很大的石碾盤、石磙,還有禾場,禾場旁邊有一棵巨大的銀杏樹,怕有好幾百年,不然銀杏樹怎么長這么頂天立地?說明這“皇帝溝” 很早就有人居住,山?jīng)_左右以下有大面積人造梯田,說明很多人居住,更說明建文帝落難時帶的兵士、皇親為了生存而開墾的田地。 “皇帝溝”下面是一沖田畝,大約有二十畝水田,還有十幾畝旱地。我想當(dāng)時誰會到山半腰去造田呢?猜想是當(dāng)年朱允文帶著家眷和兵士住扎下來后,為了生活需要而自種糧食。我聽紅石村的人說這里原來住的三戶人家姓李,而不姓朱;而旁邊的太子廟有戶朱姓人家,后來搬到郭家崗一個叫黨坳洼的地方。后來是否怕查出而改姓了呢?不得而知。過去的村民大多沒什么文化,天性厚道愚鈍,沒有讀過什么詩書,也沒有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流傳后世,以不至于現(xiàn)在無從考證?;蛟S根本就沒有人敢記,泄露皇帝行蹤的秘密,是要殺頭的,誰敢擔(dān)這個責(zé)任呢?“皇帝溝”左邊逶迤下來的山嶺上有一棵巨大的松樹,形如巨傘,遠看頗似黃山的“迎客松”,顯出雄偉和氣勢,以襯托此地的不凡。平民百姓是沒有這種眼光的,不會在此栽下這種松樹的,他們大多只栽些果樹什么的,以供食用。只有不同凡響的人才會把自己住的地方打理得氣勢不凡,也算給后人留下一點印記!在“皇帝溝”往太子廟及“龍泉寺”有幾處明顯是人為改造的大片平地,大概是做演兵場用地吧。往西北、東北角上看,有幾個人工壘起的石堆,酷似崗哨。

1628170014304588.png 

村民已遷走的老房子的門牌

上到快要到山頂?shù)臅r候,有一處長方形的池塘,叫“龍凼”的地方,正好作為生活用水?!褒堐省鄙巾斪罡咛幗小半u公石”,古有“雞鳴天下白”的傳說(后面另有描述)?!半u公石”延綿往東北方向是著名的古寨叫青云寨(過去叫“王家垴”),“雞公石”、 “王家垴”地理上與西南邊的古寨“中心寨”遙相呼應(yīng),一條龍脊一樣的山脈蜿蜒相連。“王家垴”、“中心寨”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直到解放初期還有土匪盤踞,解放軍剿匪部隊攻打這兩地付出了相當(dāng)?shù)臓奚?,?dāng)?shù)乜h志都有記載。這一帶山嶺之間連綿平緩,范圍約有數(shù)十公里,是個天然的跑馬場。沒有高大的灌木林,只是矮淺的茅草,適合跑馬練兵。

“雞公石”下方不遠處有一眼清泉,夏天冰涼、冬天冒熱氣,就是“龍凼”泉下有個小水庫,常年清水滿塘,清澈見底,就是大旱年景,它也不曾干涸,飲之甘甜,沁人心脾,是太子廟水源之一,可供太子廟駐扎兵士生活用水。據(jù)老年人講,“龍凼”四、五十年代還有個小廟,住著僧人,后來被拆了。往東是逶迤的山脈,朝西北也是逶迤的山脈。由山脈往下延伸了一些小山嶺,抬起來,象龍?zhí)ь^,很奇特;都有兩扇很大的方形石頭,一上一下碼著,不知是天生的,還是人為建造的崗哨。最高的山頂上有一塊幾間屋大的石頭坪場,叫大山門,仿佛是天然的演兵場。這樣北面上方“龍凼”,與東面的皇帝溝”呈三足鼎立,遙相呼應(yīng),對太子廟形成拱衛(wèi)之勢(從軍事角度講)。怪不得選定這樣一個地方,原來是易守難攻呀,實在守不住,可以遁于龍泉寺莽莽群山中,誰也不容易找到。

“皇帝溝”通往山下僅有一條陡峭的山路,經(jīng)過山腰的“皇帝溝”再往下就是遠近聞名的“龍泉寺”(現(xiàn)屬大悟縣東新鄉(xiāng)紅石村),直到紅石河、兩河水庫。這里老年人講,龍泉寺香火一直很旺盛的,至今寺廟前還有石碑、石墩,字跡斑駁依稀可見。但既然是冠以“龍”、“太子”級別的廟宇,一定在有關(guān)史志中有記載的。

我一直感到奇怪,這地方怎么叫“太子廟”和“皇帝溝”?這可不是隨便叫的,這可是犯上,這里面肯定有驚人的秘密和故事。但我查閱了縣志,也沒有記載,我想編縣志的人視野不一定很寬,誰也不會關(guān)注到這個偏僻的小廟和地名,但太子廟卻一直叫下來,這里面肯定隱藏著一個驚人的歷史秘密吧!只是沒有人來破解。

在筆者的走訪中,果然,叫老輩人說,有一個皇帝在這里避過難,還在這里生過小太子。不然,山半腰的那個小水庫也跟龍扯上了關(guān)系,叫“龍凼” 呢?而一般的地名是不敢隨便稱“龍” 的,恰恰對應(yīng)的是南坡腳下又有一個“龍泉寺” 

1628170043143173.png 

龍泉寺古廟前的石碑

于是,我進行了一番邏輯推理,朱允文皇帝當(dāng)年除帶有家眷逃到此處之外,可能還有一些兵士,就在這里演兵場操練,這些翹起來的石頭就是他們壘的崗哨,偵察下面上來的可疑之人;由于此地險要,站在崗哨往下看,視野極好,一覽無余,有什么情況看得很清楚,由于巨石作掩護,而他看得見你,你卻看不見他。一旦發(fā)現(xiàn)情況,這“龍凼” 處的崗哨也正好向允炆皇帝通風(fēng)報信。

翻過大山門的北邊是一條沖,叫舒山?jīng)_,有四個灣子,人口密集,倒是有朱姓族人,但不旺,五六家,但一個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到處都是姓朱的墳?zāi)?,說明過去朱姓人丁興旺,是不是朱允炆皇族的后裔,現(xiàn)在的朱姓后人自己也說不清,大概是祖先怕暴露身份而故意不留傳,也就無從查起了。

查證建文帝朱允后裔,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長柳俊武(本地人、文友)提示我思路應(yīng)更開闊些。我便忽然想起,十里開外卻有個叫朱家灣的大村子,“兩彈一星”元勛、“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朱光亞就是那個村子走出來的,村人都這么說。這個村子不知是不是朱允炆皇族的后裔?倒是又十里開外的大新鎮(zhèn)高峰寺有一整個村子姓朱,并建有祠堂,他們供奉的祖先是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朱熹;并稱朱元璋是朱熹的后代,以此類推,那么當(dāng)?shù)刂煨蘸笕俗匀灰簿褪墙ㄎ牡壑煸?/span>炆的后代,再延申下來,那么“太子廟”和“皇帝溝”朱允炆落難在此就更明確了,他的皇族和兵士全國流落在當(dāng)?shù)亓?,隨了故主而改為朱姓。

關(guān)于建文帝朱允下落之謎,網(wǎng)上妙得一片熱乎,大都認(rèn)定在湖南,就算流落到湖南,誰又能證明他沒有在這里住過一段時日呢?“皇帝溝” 住過十年、二十年也不是不可能的;湖南正好在南邊,朱允文“皇帝溝” 住過十幾年,怕住久了走露消息然后就帶就家眷、留下部分兵士而繼續(xù)往湖南去避難呢!留下的兵士變成山民,散落在這一帶的村莊,靠種田養(yǎng)家糊口,然后繁衍生息,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要不然,舒山?jīng)_一帶怎么有那么多朱姓墳?zāi)鼓兀?/span>

在歷史上這是一個迷團,至少目前還沒有人能夠拿出證據(jù),無論是電視電影報刊還是網(wǎng)絡(luò)怎么說,但他們都沒有強有力的證據(jù);也許隨著歷史研究的近一步發(fā)展,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吧,但現(xiàn)在誰也不能給你一個準(zhǔn)確的答案,要知道明成祖朱棣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在秘密暗中派人調(diào)查允文下落都沒有音信,你想想吧,就明白了。據(jù)金陵晚報報道,日前,84歲的南京有線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老先生帶著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讓氏家譜》找到記者,翻開家譜,讓先生告訴記者,建文帝當(dāng)年并沒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讓鑾,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讓慶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孫。

既然曾經(jīng)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過,那么在“皇帝溝” 、“太子廟” 住過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后來,朱允皇帝怕在此地時間呆久了,容易走露風(fēng)聲,被追殺,于是繼續(xù)向南方逃遁。

    1628170068712447.png

還有一種說法:據(jù)《楚天都市報》報道,在明朝初年的“靖難之變”中,建文帝不知所終,關(guān)于其去向,幾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史學(xué)界將此列為明史“四大懸案”之首。前些年,湖北一位姓讓的古稀老人站出來,自稱是建文帝第十五世孫。老人言之鑿鑿地說:建文帝晚年在武昌寶通寺出家,死后葬在洪山寶塔旁。他表示愿意與朱元璋的后人進行基因測定。這位老人叫讓慶祥。每年清明節(jié),洪山寶通寺寶塔旁,75歲的讓慶祥在一塊空地上燒香磕頭。讓慶祥稱,明建文帝的墳就在這里,他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世孫。讓慶祥是一位海軍退伍軍官,家住武漢硚口區(qū)常碼頭發(fā)展一村。他說,他自小就從父親那里得知,建文帝是他們的先祖,葬于洪山寶塔旁。他每年隨父親去上墳,17歲以后,他因到北京讀書,中斷了祭祖。1951年,讓慶祥隨堂哥讓慶瀾到北京上初中。上歷史課時,老師講,鄭和七下西洋目的是尋找建文帝,但無果而終。讓慶祥舉手說:“我找到了建文帝,他是我的先祖?!弊寫c祥這一冒失舉動受到堂哥讓慶瀾的嚴(yán)厲批評。此后,讓慶祥就有了“皇太子”的外號。讓慶祥記得,父親1980年臨終前曾告訴他:“土改運動前后,我和本家漢川縣讓龍灣的讓體貴一道,去洪山上過始祖之墳。當(dāng)時墳上還有一小碑,碑文經(jīng)500多年風(fēng)化,已模糊難識,后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打碎。”讓慶祥告訴記者,由于是“封建帝王后代”,他家在“文革”中曾3次被抄家。他家原住漢陽月湖堤,曾有許多不尋常的東西,如鍍金的絲綢扇子、玉扳指以及幾箱蘇東坡、唐伯虎等名家的字畫(他的伯父讓廉是一位收藏家),都被抄走了。

讓慶祥的父親讓宗道是一位商人。1938年,武漢淪陷,為躲避日本憲兵的追捕,讓宗道離家達半年之久。直到那年快過年了,才偷偷回家。那年臘月廿三過小年吃年飯時,父親講起了家史:我家為什么臘月廿三吃年飯?“君三民四王八二十五”(即,皇帝二十三日過年,平民二十四日過年,“王八”二十五日過年),因為我們是帝王之家。我們的始祖讓鸞,實為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大孫子?;侍又鞓?biāo)因病早逝,朱元璋立朱標(biāo)之子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即位,國號建文。允炆即位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的手下領(lǐng)兵包圍南京皇宮。其實在立允炆為皇太孫時,朱元璋即察覺朱棣有野心。他在臨終之前,交給御廟老和尚一個大包袱,叮囑老和尚在允炆危難之時交給他。災(zāi)難降臨那天,允炆和幾位親信大臣一道打開祖父朱元璋的包袱,里面是3套袈裟和剃度刀,并有遺言:允炆和另外兩個忠臣從“鬼門”(即一個秘密水道)逃離,削發(fā)為僧,允炆的法名為應(yīng)文。百家姓中沒有“讓”姓。建文帝出逃后,改姓讓,單名鸞,意即讓出皇位。此后,他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湖南常德謝家鎮(zhèn),讓鸞娶了一謝氏女子為妾,生二子,后又?jǐn)y妻子到武當(dāng)山隱居。直至朱棣死后,他才帶謝氏和二子到湖北江夏紙坊安家?,F(xiàn)紙坊石洞附近,還有一座山叫“讓家山”。建文帝年老后,在武昌寶通寺出家,法號應(yīng)文,死后葬于洪山寶塔之南。

為證明所言不虛,讓慶祥拿出《讓氏家譜》。1945年,讓慶祥的伯父、原漢陽兵工廠行政科長讓廉,修編這本家譜。《讓氏家譜》序言是古文,其中有一段大意如下:炎黃后裔都有宗譜,而惟獨讓家還沒有,實有隱情。曾聽我族長輩回憶歷代先輩口傳的話:我們的始祖鸞公,就是明建文帝,在位四年。因為燕王朱棣造反,焚燒宮室。鸞公從地道逃出,流落民間,改姓讓。因擔(dān)心招來滅門之禍,讓家祖輩一直告誡子孫,不允許公開讓姓的來歷。在這種情況下,讓家哪還敢修譜以自招其禍呢?序言中還說,書中收錄的歷代派系,源自讓家祖?zhèn)鞯摹盁鼏巍保漓肫罚┯涊d下來的內(nèi)容;建文帝“歿后葬于洪山之陽(死后葬于洪山南坡———記者注)。生歿不詳,惟知其享壽一百歲整”。讓慶祥的堂哥、北京大學(xué)物理系教授讓慶瀾,曾在《鄭和研究》上發(fā)表文章稱,“讓鸞乃我讓氏家族之始祖也。”讓慶祥說,武漢姓讓的人有58名,漢川有個讓龍灣,也有兩百多名姓讓的人。這兩處姓讓的人原來不曾有交往,近百年來有所聯(lián)系,都稱是建文帝的后裔。寶通寺副寺、卓刀泉古寺方丈能靜法師,今年74歲。他告訴記者,寶通寺前方丈源成法師生前曾說過,建文帝曾在湖北與河南交界處避難,(而這個湖北與河南交界處避難的地方是不是大悟中寨村的“皇帝溝”呢?此處正好是湖北與河南交界,前文已寫到過。)仙逝后就埋在洪山寶塔旁邊。

這樣,建文帝朱允文在此“皇帝溝”避難隱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武昌離此地近,一百多公里,在南方位置,建文帝在此地住久了,起兵復(fù)位無望,頓生厭倦,看破紅塵,于是就在就近的武昌出家為僧。

往事塵埃還沒有落定。關(guān)于建文帝朱允失蹤之謎可能一直還會爭論不休,得不出一個準(zhǔn)確結(jié)論。但中寨村的“皇帝溝” 、“太子廟” 可以作為朱允隱居過的參考依據(jù)。如果研究明史的歷史學(xué)家感興趣的話可以來此考證。如果有興趣的旅游家,以建文帝朱允的歷史傳說作為文化底蘊來此開發(fā),還有很大價值的;有的旅游區(qū)沒有歷史挖歷史,編造歷史,而我的家鄉(xiāng)有現(xiàn)成的歷史傳說,卻沒引起被關(guān)注和挖掘。不僅此處有險峻的自然風(fēng)光,旁邊還有中心寨、青云寨兩處古寨。南邊順河下是兩河口水庫,西邊順河下是姚河水庫。往東是更加險峻風(fēng)光旖旎的五岳山,五岳山已經(jīng)是紅色旅游區(qū)的宣化店,國共合作期間,周總理同美蔣代表談判的地方。往北是北宋大將呼延瓚的故鄉(xiāng)呼家河。所以,此地歷史典故底蘊豐厚,自然風(fēng)光連成一片,是開發(fā)旅游的最好去處。

1628170090973187.png 

“皇帝溝” 背后險峻的風(fēng)光

中寨村不僅有廣闊的山林資源,和富饒的土地資源,還有許多未曾開發(fā)的旅游資源。中寨村屬于大別山南麓,山勢雄偉,連綿起伏,山林茂密,郁郁蔥蔥。山中有許多奇石異景,如獅子石、蛤蟆石、雞公石、將軍石、打鼓石、羅漢石、跑馬石、升子石,都微妙微肖,形象生動。還有響水潭、燕窩潭、鷹歇澗、老虎崖、大山門等等,每一處景觀都有美麗的傳說。更有蜿蜒的山間小路,云遮霧罩的山谷,茂密的楓樹林以及掩映在林中的低矮的村落,近觀則是被風(fēng)雨駁濁的古老的瓦屋,還有系牛的木欄柵,無不構(gòu)成大別山獨特的地理風(fēng)情。

每天清晨,站在青云寨山頂上,看到山谷底部被濃濃的霧氣籠罩,似云海流動,波瀾洶涌,只露出一個個小山尖,自己仿佛置身了九天云海,那一個個山尖就象是一個個神話傳說中的天宮廟,置身此地,自己仿佛成了神仙,隨云而飛。

太陽一出,金光萬道,云海慢慢地消退,大大小小的山峰皆露了出來。站在青云寨上,這海拔1200米的青云寨頂,有古老的城墻,有廟宇,向四周環(huán)繞,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群山都匍伏在腳下,真有“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開發(fā)旅游區(qū)后,可重修氣派的廟宇,修復(fù)古城墻,恢復(fù)歷史原貌。多年前,當(dāng)?shù)厝俗园l(fā)集資在青云寨山上修了廟,如果開發(fā)旅游區(qū),可以把廟宇修建的更加莊嚴(yán)氣派一些。

如今,舒山村和中寨村合并了大村,中寨村的旅游資源更豐富了,中心寨古城墻、太子廟、皇帝溝、龍凼、龍泉寺、呼家河、風(fēng)騷嶺、青云寨,這里有那么多歷史典故和美麗傳說,也可連成一片開發(fā)利用。

“中心寨”處于該村的中心位置,中寨村因而得名?!爸行恼?也應(yīng)該理解為(忠)心寨,山寨主峰海拔近1000米,山勢突兀而險峻,歷來為兵家、土匪必爭之地。山頂上很平坦,居然還有水井、水塘,池塘中有菱角、蓮藕,泉水四季噴涌,冬暖夏涼,是個天然的避暑勝地。原來圍著古老而堅固的城墻(部分墻石、磚被附近村民拆回家蓋了農(nóng)舍、豬圈),有寬闊的練兵跑馬場和了望臺。據(jù)史料記載,解放前有大股土匪盤踞此地,后被李先念、王樹聲領(lǐng)導(dǎo)的解放軍剿匪部隊殲滅。據(jù)見證者講,當(dāng)年解放軍的攻城大炮將山頂上的樹草炸飛上了天,至今留下大片大片的光禿禿紅沙石,據(jù)說是燒焦的土層,沒有長出草皮植被,仿佛依稀可聞到當(dāng)年戰(zhàn)火的硝煙。 

   1628170118297468.png 

中寨村的群山一年四季都是美的。

春天,樹枝吐芽,野櫻花、山李花開得一片燦爛,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野櫻花剛凋謝,便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時的野櫻桃也熟了,象珍珠瑪瑙一般,晶瑩剔透,樹上一片紅,煞是愛人。野生果子沒人管,都被野豬糟蹋了。

夏天,近山蒼綠,遠山黛青,層次分明,在濃蔭遮蓋的密林里,是避暑的好去處,哪怕外面炎炎烈日,只要你走進深林里,便有一股清涼的小風(fēng)吹進,你會感到全身清爽,間或在山澗流淌的溪水旁小坐,捧幾掬清澈的溪水飲之洗之,沁人心脾,頓覺渾身舒暢。夏日的夜晚,吃完晚飯的山里人愛坐在門口納涼,南風(fēng)悠悠地吹,很是愜意。沒有夜生活的山里人往往愛在這月夜里講古,南的城隍北的土地,間或可以數(shù)天上的星星,聽田野里傳來的蛙鼓,也平添許多樂趣。

秋天,山坡上楓葉紅了,漫山遍野,層林盡染,遠看灼灼似火,象是山在燃燒;而叢林中的野果大都成熟了,有獼猴桃、八月楂、山楂、野葡萄、野板栗,走進哪條山溝都吃不完,嘗不盡,連空氣都充滿了野果的清香。

冬天,天也變得高遠,常有南歸的大雁在天空“嘎嘎”地翱翔飛過。滿山的樹葉都落盡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古老的山川莊嚴(yán)而深沉,山里人這時便撿柴準(zhǔn)備過冬了。遠山近嶺,如巨龍盤踞,山濤陣陣,風(fēng)聲呼嘯,有雷霆萬鈞之勢。如果落雪,千山萬嶺,銀裝素裹,如端莊淑女,格外美麗。

山中有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如丹頂野鶴、七彩山雞、豹、紅毛狗、赤狐、野豬、娃娃魚、黃花蛇、禿鷲、水獺、香鼬、穿山甲、松鼠等,將給前來的旅客帶來許多親切感和大自然的情趣。

姚河水庫在中寨村一組的“呼家河” 的下游,據(jù)傳說是北宋名將呼延贊的祖居,可惜老宅已拆除,屋后的幾株古柿樹也被砍掉,但老宅可以重建。上游就是十里婉轉(zhuǎn)長峽的燕窩潭,左邊是懸崖峭壁的“鷹歇澗”,一只巨大的有半間屋子大的鷹王歇落在此,有時在太陽落山時現(xiàn)身,有人目擊,由于崖壁陡峭,人不能去,也不知它藏在哪個山洞??上а喔C潭水庫沒有完成,如果燕窩潭水庫建成后,山水風(fēng)光更加美麗了,可置游船數(shù)條,順?biāo)?,兩岸青山倒影,船在水上走,人在畫中行。這一段河岸懸崖峭壁,大有與“小三峽”媲美的旅游風(fēng)光。來此旅游避暑的客人,即可以欣賞湖光山色,又可以在水邊垂釣,或者在山中狩獵,山上的野雞野兔特多。還可以在水邊建一些木屋——情人屋,專供游人居住度假。

 1628170142679974.png 

連綿群山中有大片的野生楓葉林,只要把現(xiàn)有的成小片的楓樹林保護起來,“停車坐看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景在這里抬頭可見。這一獨特景觀也可作為旅游區(qū)開發(fā)項目之一。北京曾投資數(shù)億元打造香山風(fēng)景區(qū),就是為了看到楓葉,香山的特色就是以紅葉為景觀的,紅葉就是楓葉。而此地有天然的資源。

本來,中寨村下游就是碧波蕩漾、清沏見底的姚河水庫,旅游線路可延伸到姚河水庫,可走王寨公路至姚河水庫,乘船而上,也可感受姚河水庫九曲十八彎的秀麗風(fēng)光,至上游——呼家河起岸,觀看呼延贊祖居,然后順河而上,走進怪石嶙峋的河道,有大如屋,有形如牛,有圓如球的石頭,令人心醉。沿著河道行走,一步一景,也能感受一種河谷幽深的美。行走一公里處,就是燕窩潭大壩了,(如果有投資商修成水庫)上得大壩,可乘游船行走兩條水路,一條通往河南北安,(現(xiàn)在已升級為河南省生態(tài)保護區(qū))。感覺一番湖光山色之后,起岸。(三宣公路已接通河南北安),頂點就是青云寨。沿連綿山頂瀏覽,向西行,有獅子山、火石尖、蛤蟆石、雞公山、太子廟、龍泉寺、皇帝溝、太子廟水庫、郭家崗映山紅、中心寨古城墻等景觀。而山下的北坡就是大片的林果基地,可以看到油茶、梔子花、金銀花,還有紅楓。另一條支流就是舒山?jīng)_,在觀音巖起岸,可以看到筆峭的近似普陀崖神韻的觀音巖。再往上走就是堪稱世界第一的枸骨樹王,據(jù)說已有千年,大如巨傘,歲月更替,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寒暑,走過了幾多春秋,“枸骨王”曾幾度經(jīng)受雷電的轟擊,把樹頂辟死了,旁邊又萌發(fā)新枝,生命力如此旺盛。如今,樹冠罩下周圍20米那么大一片地方,濃蔭遮蓋。此樹已由縣林業(yè)局掛牌,據(jù)查中華僅此唯一的“枸骨王”。拐過山口,就是楊家垅,路邊有兩株巨大的迎客松;旁邊還有一大片竹林,沿著盤山公路行,也可以到達青云寨,順著山頂瀏覽,感受蛤蟆石,雞公石的風(fēng)光,順著山勢由西向北環(huán)繞山頂看百畝茶園,再從三斗溝下來大垅燕窩潭壩址處,剛好一圈,這一行程有近10里路長。

如果上到青云寨走累了,不想行走,可在青云寨建一條索道,直接下滑到新廟小學(xué)基地指揮部的山莊。也可以從“鷹歇澗”頂峰(三宣公路離此不遠)的紅石崖、風(fēng)騷嶺建一條索道,滑過水面到達避暑山莊。還可以一路瀏覽美麗的梯田景觀。

1628170165951624.png 

所以,中寨村旅游資源綜合開發(fā)出來,潛力巨大。

除此之外,郭家崗一帶還有很多映山紅,紅艷艷的映山紅讓人眼花繚亂,如果加以保護,可形成成片林,成為一大景觀。可以在縣城樹一塊廣告牌“人間四月天,中寨看杜鵑”,吸引人們前來旅游。

 

2017617日三稿

20201029日再改

1628170238647779.png 

 作者簡介 

楊豪,報告文學(xué)作家,民革湖北省委委員。湖北大悟縣人,先后在湖北省文聯(lián)文化藝術(shù)中心、中國改革雜志社、新華社湖北分社、中國國史研究編修館工作過?,F(xiàn)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中國農(nóng)村綜合改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夺t(yī)療養(yǎng)生》雜志執(zhí)行主編。發(fā)表過小說、散文、紀(jì)實、報告文學(xué)百萬余字。主要以報告文學(xué)為主,其《農(nóng)民的呼喚》在《當(dāng)代》發(fā)表后,引起強烈反響,先后被數(shù)十家刊物轉(zhuǎn)載,并被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收入《1999年中國報告文學(xué)精選》一書?!吨袊r(nóng)村教育現(xiàn)狀憂思錄》在《報告文學(xué)》雜志頭條發(fā)表后,又被《2000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xué)》收錄。在《北京文學(xué)》《天涯》《芳草》《中國報告文學(xué)》等雜志發(fā)表作品多篇。

另出版長篇報告文學(xué)《中國關(guān)山經(jīng)濟航母》(與人合作),《中國農(nóng)民大遷徙》、《長江,憂患的母親河》、《城鄉(xiāng)大裂變》、《農(nóng)村留守婦女生存報告》。此外,還有《中國農(nóng)村鑒證——21世紀(jì)“三農(nóng)” 難題破解》、《大國未來——中國政府放開二胎紀(jì)實》等作品問世。其《中國農(nóng)民大遷徙》獲2007年“中國作協(xié)重點作品扶持篇目”?!吨袊鲐殘蟾妗珳?zhǔn)扶貧濟蒼生》再次獲2017年“中國作協(xié)重點作品扶持篇目”。

 

 

 


技術(shù)支持:湖北報網(wǎng)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