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
秋天的一個周末,因念系父母,返鄉(xiāng)探望,一路“驅(qū)車策鐵馬,行路入鄉(xiāng)間”。時至初午,村口赫然,走近老屋,家鄉(xiāng)的泥土散發(fā)著童年熟悉的芬芳。老屋的木大門依然虛掩,門上的楹聯(lián)已褪色殘邊,每每望見這老舊而親切的大門,心里便涌動著一股不可言喻的情愫。據(jù)說木門是曾祖父留下的,從我記事起,父親先后把木結(jié)構(gòu)的老房改建為土磚布瓦房、紅磚瓦房,且從村南搬到村北,唯獨這副木門不曾更換。
每近故土,必繞村遛達,田頭田埂、水溝水塘、溪南溪北、橋東橋西無一遺漏。故土如畫,可冠詩曰:河坡叟看牛,禾穗舞田頭;丘上橫阡陌,石橋踏清流。故土如錦,天藍云高,荷葉飄搖;稻谷謙恭,高粱初紅;蘆葦芊芊,隨風(fēng)翩躚;塘堰波光,雀躍而翔。
“風(fēng)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闭f到立秋,最大的感觸是韶華易逝。時到立秋年過半,人道天涼好個“秋”,我也是欲說還休。
秋,言于自然,禾火合一,乃禾谷成熟,火候已到,其循環(huán)四季,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言于蒼生,則同為觀海,眼中各異,有贊“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之壯美,也有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之閨怨。秋,常常牽手桑榆、白露、歸雁、秋水、長河、明月、大漠、炊煙,故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感慨。
漢代劉徹在《秋風(fēng)辭》中描述:“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不知劉徹當(dāng)時的心境是樂極哀來,還是有感秋來葉落。
時至唐代,賈島寫《憶江上吳處士》就不露聲色,一句“秋風(fēng)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心境其何,任你猜去。而杜牧在《秋夕》中寫到“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钡那榫埃坪蹼[現(xià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內(nèi)心。還有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覽鏡》:“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fēng)”,借悲秋之言,道出失志不遇的哀情和仕途艱辛。
到了宋代,歐陽修的《玉樓春》,“夜深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其中的哀婉情韻,令人感染深沉。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寫下,“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可謂心囚秋思,矢志衛(wèi)國,其忠昭昭,其情蕭蕭,回蕩古今。
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寫了《秋窗風(fēng)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fēng)雨助凄涼!”應(yīng)是哀傷與寶玉情途渺茫,以致聞秋凄涼。
不過,也有又見秋波起,滿眼皆是春的灑脫。譬如清代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即便落葉隨風(fēng),也不為獨香,而為來春,似乎自喻脫離官場,卻心憂國家。再如唐代劉禹錫《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以高揚的精神和開闊的胸襟吟唱非同凡響的秋歌。
“立秋”誠如歲月的標(biāo)點,稍作停頓便延續(xù)下一個語句。而歲月也像一面鏡子,時光流逝,不經(jīng)意,頭上青絲?。徊唤?jīng)意,額下溝壑起;不經(jīng)意,已然不惑去。今之感悟立秋,尤其異于往常。仰俯之間,囂靜之際,每一個人自來到人間,便已開始了倒計時,也難怪典籍中有“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之說。
歲之四季,春、夏、秋、冬,人之四季,少、青、壯、暮,如行一路,如出一轍。草木芽發(fā)于春,茂華于夏,實之于秋,蕭瑟于冬;生命萌發(fā)于少,厚積于青,薄發(fā)于壯,余年于暮。只是歲可往復(fù),生命僅一輪,也許正因如此,人們才感慨“人生苦短”。
說起立秋與歲月,不能不提及一位朋友的空間如是寫著,“心在哪,時間在哪,行動在哪,收獲就在哪。把時間放在學(xué)習(xí)上,就成了智慧;把時間放在工作上,就成了領(lǐng)導(dǎo);把時間放在父母那,就成了孝子;把時間放在兒子那,就成了父親?!边€有一人更是不得不說,就是孔圣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