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風俗 主要是記載縣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些風俗習慣。因本縣原由河南羅山,湖北黃陂、黃安今紅安、孝感等4縣邊陲組成,故此,有些節(jié)日的時間和習俗不盡相同。現(xiàn)在,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大部被同化或淡忘,只有少部仍沿襲至今,為保留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的完整性,此篇仍將全面地向讀者展現(xiàn)縣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各種風俗習慣。
春節(jié) 為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俗稱“大年”,是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俗語稱“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春節(jié)期間,各種俗禮、禁忌得以充分展現(xiàn)。新年初一大清早,男女老少皆著新衣,首先給本戶族長者拜年;然后,同輩間依年齡長幼次序相互串門恭賀。初二,各地則有所不同,原從黃陂、紅安劃過來的新城、彭店、夏店、劉集、四姑、河口、呂王等地,要前往母親娘家外祖家拜年;而從羅山、孝感劃過來的豐店、宣化、二郎等地,則為忌日,親朋間不許拜年。初三,已婚男子均要前往妻子娘家拜年,稱之為“走丈人”、“拜丈人”。由此可知,縣內民俗尊卑之序為:一尊為父,二尊為母,三尊為妻,在這三天內,如果不遵世俗,便會被人非議。此后,則為朋友間相互拜賀的時間,便沒有什么禮俗約束了。這一風俗,至今變化不大。
元宵節(jié) 為農歷正月十五日,亦稱“上元節(jié)”、“月半”,是一年中最大的歡慶娛樂節(jié)日。元宵節(jié)期間,各地都有燈會的娛樂習俗。燈會的形式各異:有的玩龍燈、舞獅子稱之為玩“散燈”;有的劃彩蓮船、趕竹馬、捉蚌精、耍蝴蝶、挑花籃、踩高蹺等。一般都是正月十三日晚上起燈,元霄節(jié)晚上收燈,其熱鬧程度勝過春節(jié),故有“月半大似年”之說。元宵節(jié)一過,便稱為“年過月盡”,意味著新春佳節(jié)結束,各自又該忙生產、忙工作去了。
二月花朝 為農歷二月十二日有的地方為十五日,傳說是百花的生日。這天,姑娘們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結伴出外游玩;已婚婦女也穿戴一新,或走親訪友,或進寺廟朝拜觀音、求子祈福。游玩后,都要在路邊采摘一把青菜帶回家中,謂之”采青”,其意思是指一年中有新的長進、預兆吉祥。此外,小女孩則要在這一天穿耳環(huán),說是“二月花朝穿耳環(huán),耳朵不腫不痛”。這一習俗,解放后逐漸淡化,現(xiàn)已不存。
上巳節(jié) 為農歷三月初三日。傳說,這一天為城隍誕辰,凡供奉有城隍的寺廟,都要舉行迎神賽會、搭臺唱戲,各地老百姓則前往上香、祭拜、看戲,甚為熱鬧。晚上,中、青年男女則結伴到戶外高處看“鬼亮”。據(jù)說誰將在當年死去,其魂魄就會在三月三外出游蕩,謂之“三月三,鬼約伴”,人們看到的“鬼亮”就是將死人的魂魄。這一習俗,已被視為封建迷信而廢除。
清明節(jié) 是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節(jié)日前幾天或節(jié)日當天,家無論貧富、人不分老少,都要到自家祖墳地上墳土、燃香燒紙、放鞭炮祭奠,縣內有“清明不祭祖,死后變豬狗”的說法。但是,清明節(jié)前一天,不能到祖墳地動土,或祭祀,謂之“寒食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現(xiàn)有發(fā)揚光大之勢,不但家家祭祖,而且發(fā)展成為悼念革命先烈的紀念日,不少干部、職工、學生前往烈士陵園或革命紀念地去祭奠先烈。
端午節(jié) 又稱端陽節(jié),有大、小端陽節(jié)之分。農歷五月初五日為“小端陽”;農歷五月十五日為“大端陽”四姑墩一帶為十八日,則家家包粽子發(fā)面饃、飲雄黃酒;還采集帶露水的艾蒿、車前草,灑上雄黃酒曬干儲藏作藥用,說是能驅蟲祛邪;有的還將雄黃涂抹在小孩的面部、胳膊、小腿上,說是能避邪惡、驅毒蟲、百病不生?,F(xiàn)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發(fā)面饃,改善飲食的習俗尚存,其余盡廢。
中元節(jié) 為農歷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為“鬼節(jié)”。相傳“七月十五是中元,閻王開放鬼門關”,這天,各個亡魂都跑出地獄,到人間吃祭品、領施舍、討錢紙。家魂回各自家中享受祭奠;那些孤魂野鬼無家可歸,則四處游蕩,爭搶奠品,如若搶不到祭品,便禍害人間。為了不讓孤魂野鬼騷擾家魂和人間,縣內有“七月十五鬼門開,燃燭燒紙免禍災”的習俗,人們在各道路、河塘邊,燃放油燈或蠟燭,并撒放一些食物,稱之為“點河燈”、“放路燭”?,F(xiàn)在,此習已有較大變化,只有新亡人即當年死去的的家庭,在這天舉行一次祭祀活動,以示對新亡人的悼念,其余各種迷信活動均已廢除。
中秋節(jié) 為農歷八月十五日。因此時已到春華秋實的豐收季節(jié),家家充滿喜悅,全家團聚,打酒割肉、宰雞殺鴨、煮湯圓、吃月餅、嘗瓜果,以示慶賀。這一傳統(tǒng)佳節(jié),仍被人們所重視。
重陽節(jié) 為農歷九月初九日。以往,民間有舉家登山爬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習俗,意在免除全家人一年的災禍;四姑墩地區(qū)在這天,還舉行祭祀娘娘菩薩的廟會,稱為“娘娘會”?,F(xiàn)在,這一節(jié)日已逐漸被淡忘。
十月初一 傳說是牛的生日。這天,農家有牛的人,要采摘野菊花捆扎在牛的頭上,謂之“給牛戴花”;還要喂牛以白米飯、黃豆、青菜等,以示對牛一年辛勤的獎賞。這一天又稱為“滿工日”,即那些給富人扛長工、打短工的窮人,都在這天歇工回家,當時有“長工短工,十月初一滿工”、“十月初一一頓粑,打發(fā)黑耳朵對打工者的賤稱回老家”之說法?,F(xiàn)在,這天已不成為節(jié)日了。
臘月八 即農歷臘月初八日,傳說是佛祖的得道日,亦說是其出家日。據(jù)說,佛祖出家前,家境貧寒,經常斷炊,臘月初八決定出家時,家中已無什么象樣的東西可食用,只好將家中散落的零星五谷雜糧拾起,湊合著煮點稀粥,吃完后便出家了,從而得道成佛。后人為示紀念,每年這天都要食用一頓雜合粥,謂之吃“臘八粥”;特別是各寺廟,都要取香谷及果雜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或“七牟粥”。做“臘八粥”的原料不盡相同,主要有兩種:或是柿餅、大米、小米、麥米、豆子、紅棗等合煮,或是大米、小米、紅薯、南瓜、紅棗、綠豆、黃豆、花生米等同熬?,F(xiàn)在,此習俗已不存在。
小年 為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有的地方為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各地有異。據(jù)說是:君三,即官家為二十三日過小年;民四,即平頭百姓為二十四日過小年;王五,即皇親國戚為二十五日過小年;小年這天,家家戶戶要清洗廚具、打掃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