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的“隨”最早出于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隋書當(dāng)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云:“……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jīng)襄陽,衛(wèi)王令〔龐〕晃詣高祖。……”這里的“隨州刺史”,就是現(xiàn)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jìn)位大將軍。后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hù)執(zhí)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hù)得免。其后襲爵隋國公。”這里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楊堅發(fā)跡就是在隨州(當(dāng)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后立國號為“隨”,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隨,因以為國號,又忌惡“隨”字帶“走”旁,恐不祥遂改為“隋”。同年,隨州改為“隋州”。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為國號,這是僅有的一次。)。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于臨光殿,定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初,即著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按照“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把北朝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隨州改置為漢東郡,領(lǐng)隨、土山、安貴、順義、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縣。然而,隋王朝國祚短促,漢東郡在隋的地位和發(fā)展尚未充分顯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