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會神
作品《關公》
捏
揉面團
搓
捻
作品《秦香蓮》
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做面塑先將面粉加水和好,慢慢揉,直到面有勁有韌性。在和面或揉面過程中加蜂蜜,防腐劑。揉好的面蒸熟,冷卻后揉好再用塑料袋封好,存放半月使用。使用前再揉,揉至細膩柔軟。這樣做出來的面人肌如凝脂,勝過真人。
潘鳳娥自幼愛好美術,年輕時候她考上美專,因貧棄學,從此潛心鉆研面塑,一步步把祖?zhèn)髅嫠芩囆g帶上大雅之堂。“面塑潘”是地地道道的祖?zhèn)魉囆g,可上溯五代,她的面塑技藝傳自伯父。2009年,她受邀赴瑞典做文化交流活動,2010年,她獲湖北省民間藝術家(面塑一級)稱號。
面團在潘老師手中不停變幻著。赤橙藍綠紫,幾色面團隨手擷取,或捏、或搓、或揉、或掀,成頭成身成手腳成配飾,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一會兒工夫,右手搭涼棚,左手提金箍棒,騰云駕霧的孫悟空脫手而成。
孫悟空是常見的面塑人物,一般一二十分鐘捏就。費工費時的要算大型人物和微型面塑。大型面塑要先扎骨架,按骨架模型一步步精捏細琢。微型面塑很見功夫,往往一組人物構成一幅圖景。她根據(jù)白居易《琵琶行》塑成的夜泊圖,一船高不盈寸,艄公居尾搖槳,二官人居中對飲,二女起舞,二女奏琴,細致入微,惟妙惟肖,讓人拍案叫絕。
近年,她用面塑展示了潛江龍蝦、潛江海馬、潛江草把龍,受到群眾喜愛。在與她短暫交流中,她幾次叨念著怎樣把曹禺劇作人物、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捏成面人,讓潛江人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魅力。(通訊員 水岸 潛江日報記者 吳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