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市區(qū)家和園廉租房小區(qū)里,住著一位73歲的老姨媽魏哲鳳,靠低保維持生活,21年前收養(yǎng)了一名剛出生7天、遭人遺棄的女嬰,如今魏哲鳳已將這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了一名大學生。
1993年9月的一個風雨之夜,魏哲鳳的鄰居給她送來一個剛出生7天的女嬰,這個孩子頭部和胸口有傷,魏哲鳳和老伴將孩子送到醫(yī)院治療,并且補打預防針。原本那位鄰居準備收養(yǎng)這個女嬰,但沒過多久就反悔了。魏哲鳳心想,如果把這個自己撫養(yǎng)了幾個月的嬰兒扔了,那么便是拋棄了這個襁褓中的小生命,于心不忍。
那一年魏哲鳳已51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魏哲鳳與老伴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收養(yǎng)這個孩子,取名王姻(化名),以祖孫相稱。魏哲鳳腿腳有風濕的老毛病,家里的收入全靠老伴在崇文街覺樓巷口擺修鞋攤維系。由于孩子身體弱,老兩口將自己的積蓄全部用來給孩子買牛奶補身體,一直喝牛奶到三四歲,在老兩口的精心呵護下,王姻身體逐漸轉好。王姻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沒有父母,但是從小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自己從來都不缺少愛。
2004年,魏哲鳳的老伴去世,那一年王姻剛滿10歲,讀小學四年級,魏哲鳳靠著每個月100多元的低保,讓王姻跟其他孩子一樣上學讀書。王姻讀五年級時,在寫作方面表現出較高天賦,雖然經濟上十分拮據,但是只要一有機會,魏哲鳳就全力幫助王姻參加各類寫作比賽。2004年12月,學校老師推薦王姻去參加全國小學生語文讀寫能力大賽,需要10元錢的報名費,魏哲鳳將家中最大的一個爐子拆掉賣了。最終王姻獲得全國二等獎,至今祖孫二人還珍藏著這張獎狀。從小學升初中,從初中到高中,以及后來高考上大學,王姻每次升學的背后,都是魏哲鳳的默默付出:為幫王姻上戶口,魏哲鳳奔波了一年;為籌集學費,魏哲鳳就到崇文街民樂菜場給人家剝蒜子。
后來,王姻順利考取武漢一所大學,就讀城市建設專業(yè)。大學學費靠助學貸款,生活費靠國家助學金。每逢周末,則去做一些兼職。“我希望畢業(yè)后找份好工作,我能報答她,讓她過上好日子。”王姻說。
如今魏哲鳳已經73歲,魏哲鳳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孫女未來的人生旅程中,能夠多陪陪她,給孫女一個溫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