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湖北著名教育家楊叔子訪談有感
□江軍
楊叔子(資料圖)
現(xiàn)年83歲的楊叔子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德高聲自遠,聽說他在湖北省圖書館做報告,好多聽眾得知后從四面八方坐而來,爭相膜拜大師的風采。
楊叔子院士生于江西湖口,長在江西南昌,建業(yè)于湖北武漢。1949年高中畢業(yè)后進工廠工作,1952年國家大舉發(fā)展工業(yè)急需人才,武漢大學生源不夠,就從往三屆的高中畢業(yè)生、年輕優(yōu)秀工人中選調(diào)干部到大學深造。因此,當年楊叔子先生上大學是帶干部指標的。1953年專業(yè)調(diào)整,武漢大學工學部的機械專業(yè)分立出來成立華中工學院,楊叔子先生是華中工學院首屆學生。畢業(yè)后留校任教,勤奮敬業(yè),曾公派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同級別美國同事的工資是他老人家的100倍,但他學成后婉拒美國的邀請毅然回到湖北武漢,將自己所學先進技術(shù)回報祖國、家鄉(xiāng),使機械專業(yè)成為華中理工大學的品牌專業(yè),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因其對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的突出貢獻,華中理工大學第一個破格評聘他老人家為教授。
楊叔子先生家國學底蘊深厚,其父楊賡笙是晚清舉人,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是《討袁檄文》的起草者。從小學習中國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父親的教誨:愛國、愛民族、愛家、愛鄰居,給了自己終生的影響。他老人家說學理的人要學點文,文化教人,以文化教化人民,文化提升人的審美情趣,這一教育理念始終貫穿于楊叔子院士一輩子的生活和教學中?,F(xiàn)今已83歲的楊叔子院士詩詞歌賦出口成誦,英語表達流暢。武漢是文化重鎮(zhèn),是楊叔子院士的第三故鄉(xiāng),他老人家自稱是湖北人,并表示愿意終生為湖北人民作貢獻。
楊叔子先生對給予自己專業(yè)成長的湖北武漢飽含深情,盡管已中風十年,言談中記憶力有時有些許模糊,但談到武漢本土文化,他能把歌詠黃鶴樓的經(jīng)典詩句信手拈來,倒背如流。特別是黃鶴樓一樓瓷嵌壁畫《黃鶴歸來圖》兩側(cè)的對聯(lián):“紫氣東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他記憶猶新。他還特別指出人們常說大江東去,長江向東流到上海匯入東海,要知道長江在武漢是向北流的。這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常在教學中告訴學生與長江平行的路稱為道,例如解放大道、和平大道,與長江垂直的路才稱為路,例如中山路、民主路。那么怎樣怎樣辨別南北呢?以前有北斗星指引方向,現(xiàn)在城里星星少了,也不知道哪顆是北斗星,今天楊叔子老師作出了權(quán)威的解答。看來自己的教學有失誤的地方,在創(chuàng)作中也有筆誤需要糾正。
楊叔子先生一生簡樸,與夫人在學校吃了三十年的食堂,他老人家的生活作風影響了所在學校的莘莘學子。國家科學院院長、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是楊叔子先生的學生,留美研究生,曾擔任湖北省科技廳廳長、湖北省教育廳廳長、武漢市市長、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當年周濟校長去北京開會怕耽誤白天的工作經(jīng)常買晚上的坐票,實在熬不住了墊張報紙睡在座位下,因個子小,其貌不揚,衣著不怎么講究常被鐵路工作人員當農(nóng)民工喝斥。當主持人與楊叔子院士互動談到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為什么辦得好時,楊老先生說學校辦得好是因為有凝聚力、向心力。華科校風好,是因為干部帶頭帶得好。當?shù)弥趫鲇新牨妬碜韵虒帟r,楊叔子院士回憶華中工學院在文革期間在咸寧馬橋辦學習班,自己被認為是潛伏特務,在那兒關(guān)著受檢查,在最困難的時候在軍代表面前也不講假話,被認為最頑固,但楊叔子老師捫心自問自己沒問題,經(jīng)受住了委屈,經(jīng)受住了考驗。一生不說假話,任時光流轉(zhuǎn),童真終不改。
楊叔子院士的精彩報告贏來了聽眾一次又一次雷鳴般的熱烈掌聲,當離場時中風十年的楊叔子院士拖著幾乎沒有什么知覺的雙腿在主持人攙扶下掙扎幾次艱難地站了起來,此情此景令在場觀眾無不動容。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二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