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圓滿閉幕。自2015年9月25日開幕以來,8個多月的時間里,超過240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來此一睹“春攬荊山、秋染霜林”的園林景觀魅力。
初夏的武漢園博園內,依舊繁花似錦。從北門穿過花溪谷,拾級而上登頂荊山,曾經(jīng)的垃圾場已完全被眼前的綠意覆蓋,園博會作為展會告一段落,但它的景觀將得以保留,不與江城市民及廣大游客說“再見”。
建園理念經(jīng)受考驗,獲院士、市民齊點贊
過去一年,家住常青花園的耿湘已到武漢園博園游玩30余次。愛好攝影的耿湘說,剛開始她專挑藍天白云的好日子,拍了好多“高大上”的照片。后來她發(fā)現(xiàn),園博園的雨景和水景更具風情。
攝影愛好者廖晶更在詩情畫意之外,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園博園的透水“秘密”。“一次下大雨,馬路已有積水,可車行至園博北門入口時,地上完全是干的。”廖晶說,仔細觀察后,才發(fā)現(xiàn)園博園地面上有許許多多小的通氣孔,看上去還沒有小拇指蓋大,不僅不影響美觀,還有神奇的吸水功能。
這吸引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的關注。他認為,園博園的荊山、楚水,從觀賞的角度看,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中疊山理水的基本手法之一;但從功能性角度看,水不斷循環(huán)使得水質得以凈化,結合灌溉系統(tǒng)讓上游水充分利用,這是一組功能性景觀,反映出“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大到垃圾場的處理,小到一塊廢舊材料的運用,漫步園中,游客隨處可見“變廢為寶”的景致。攪拌機里剩余的混凝土,變成了“假山石”;上色的舊輪胎,成了小花缽;混凝土樁頭,變成了休息凳;舊鋼筋也變成了形態(tài)多樣的藝術品。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兆禎對此贊賞道:武漢園博園,成功實現(xiàn)了“北掇山、南理水”的生態(tài)建園理念。
600多場活動輪番上演,為生活開啟又一扇窗
“武漢園博園從籌備之初,就充分體現(xiàn)了市民、游客的參與性?!蔽錆h園博會執(zhí)委會負責人稱,本屆園博園在活動組織方面,最大的驚喜是集合了一批民間藏品,在長江文明館北廳組成了觀賞石、鼻煙壺、西洋銀器等26個博物館,形成了湖北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小鎮(zhèn)。
園博會開幕至今上演600多場活動。僅今年春節(jié)期間,就有60萬人次的游客游園博、賞花燈,一些家庭甚至把年夜飯搬到了漢口里。家住東湖邊的蔡先生由衷感嘆,看到漢口里廟會舉辦的活動非常欣慰,老街區(qū)的門牌、熱鬧的民俗活動,仿佛讓他回到30年前,感受到老武漢的傳統(tǒng)和歷史文化。
3年前退休的曾想菊,在這里找到了新的樂趣。她回憶,2個月前第一次和家人逛園博時,偶遇園林藝術館的插花講座,來自浙江的插花大師應國宏的一段話讓她印象深刻:“園林是來自生活的美,一般看來并不起眼的綠葉、花蕾,甚至路邊的野花野草,常見的水果、蔬菜,都能成為生活的藝術品”。此后,曾想菊在老年大學中找到了有同樣生活理念的姐妹們,每周到園博園賞美景、學插花,“好似生活又開啟了一扇窗”。
過半游客來自外地,獲國際大獎令武漢聲名遠播
自開園起,不管是否刮風下雨,來自武鋼的志愿者周智敏都堅持雙休、節(jié)假日到園博園義務服務,目前他已義務服務50多天。他說:“每次到園博園服務,我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晚上再回味與思考,并通過詩歌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目前已經(jīng)寫了近300首與武漢園博園有關的詩歌,為的就是傳播園博、傳播武漢?!?/p>
“過去到武大看櫻花,現(xiàn)在到園博園看百花。”今年“五一”假期,廣州人張先生一家把出游目的地選在武漢。他說,“廣州人愛花,在本地沒有這類大型集中賞花的地方。得知武漢園博會舉辦的時間,便和家里人商量,一定來園博園?!?/p>
武漢園博會執(zhí)委會相關負責人稱,超過240萬人次的園博園游客中,一半以上來自外地。其中,除省內游客外,以廣州、鄭州、長沙游客居多,更有不少外國游客及名家專程來漢賞園博。
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上,武漢園博園垃圾好氧生態(tài)修復項目獲得“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在很多市民、游客心中,武漢園博園留下的美好記憶,已遠遠超過獎項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