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鬧元宵
作者:趙定順
過了元宵節(jié),才算過完年。小孩子對年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也正因為如此,鬧騰,可勁地鬧騰,就是小孩子對大年最后一天的不舍最為直接的表達了吧?
老家的元宵節(jié)當天尤為熱鬧。鎮(zhèn)上老電影院的空場上,在白天就開始了各式的表演。鑼鼓聲中,舞獅隊的“小獅子”個個抖甩開或紅或黃或綠的行頭,在古代武士裝扮的引獅人旋轉手中繡球的引領下,表演著騰翻、撲跌、跳躍、登高和朝拜等各種舞獅技藝。每每表演到躥桌子、踩滾球以及走梅花樁這些舞獅中的高難度動作時,總能引起周圍觀眾的陣陣歡呼聲,響遏行云般的叫好聲也時不時在人群中炸響。
小孩子們最愛看的就是小獅子搔癢、抖毛、舔毛時,一個勁忽閃大眼睛時的調皮模樣。他們,你推我搡、挨挨擠擠地笑成了一團,熱鬧的景象一點也不輸于舞臺中央的表演。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披紅掛綠的熱鬧勁讓小孩子們散場回去后仍感意猶未盡。
我就記得有一年看完舞獅被父親拽回家后,與幾個境遇相同的小伙伴四下一嘀咕后,在村北面的稻谷場上就開始了我們無師自通山寨版的舞獅表演。哪有什么正兒八經(jīng)舞獅人專用的包獅被呢?好在,什么困難都會因為熱愛而被積極化解了。村頭一戶人家晾在曬繩上的花毛毯像團火焰一樣瞬間照亮了我們的眼。眼神一交會,彼此便心領神會。這種智取的活不適合大規(guī)模作戰(zhàn),身手敏捷,有眼力見的孩子王才是能堪當重任的最佳人選。
人總是在最得意的時候忘形。往往是我們這群小孩頂著毛毯,在敲盆打桶的鼓樂聲中舞得最忘我時,就是東窗事發(fā)之際。發(fā)現(xiàn)毛毯被乾坤大挪移的人家,一邊大步流星地奔向稻谷場,一邊高聲數(shù)落著。警惕性高的小伙伴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扯開嗓子一吼,麻溜得比小猴子還利索的小伙伴們迅捷扔下毛毯,頓作鳥獸散。偌大的稻谷場上只有一床花毛毯孤伶伶地回味著剛才的鑼鼓喧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參與搞破壞的小伙伴們回家時,早就得知自家孩子輝煌戰(zhàn)績的家長,自然是要有一通埋怨和責罵的。好在當?shù)剜l(xiāng)俗,不作興在元宵節(jié)打小孩。罵幾句就罵幾句吧!元宵節(jié)本來就是要鬧的嘛!
除了“舞獅”隊,被小孩子們山寨的還有高蹺隊。兩根裝有踩腳木塊的木棍,就是高蹺隊成員的裝備了!村里父親一輩的人大都會制作這種簡易的娛樂器材。這項技能的練就得益于村里的土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鮮少有路況好的村莊。泥巴路,晴天一身灰拍拍也就算了,可一到下雨天,那泥濘不堪的景象造成的狼狽豈是一拍能了之的呢?雨衣雨鞋都是奢侈品。沒有雨鞋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在雨天窩在家里不出工啊?人的智慧大都是在實際生活中錘煉出來的。高蹺,應運而生。
家里有高蹺的小伙伴們,手里握著高蹺的木柄,在村里“篤篤篤”地奔來走去。形象那樣生動,印象那樣深刻,以至于在以后每每看到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詞時,“竹杖芒鞋”總是對應著腦海里浮現(xiàn)的、那兒時的高蹺!
現(xiàn)在的小孩子,大抵很少有人知道高蹺了。但好在相關部門對年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工作很是重視,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街頭的年俗表演又似往年般熱熱鬧鬧地開展了。
我想,這樣的熱鬧也會根植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化為他們之后對年味的美好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