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鎖前社區(qū)的鄭志華,今年65歲了。11日,他拿起一件“老寶貝”,一塊雕花的印子粑板,跟記者聊起往事。
這塊不太起眼的木板,是用樟木雕刻的,時間長了,邊邊角角已有些磨損,可板內(nèi)的畫案依舊清晰——一個繁體的“壽”字和一個蘭草圖案(如圖)。鄭智華說,這塊雕花板是用來做印子粑的模具,是他已過世的母親留下的,已經(jīng)有近40年歷史。
鄭志華說,他小時候住在黃岡英山縣下面一個村子里,在上世紀(jì)60年代,村里大多缺吃少穿,只有趕上過春節(jié)或是長輩生日,才能吃上一頓印子粑?!凹依镄值苕⒚枚啵?jīng)常是寅吃卯糧,一塊印子粑板是買不起的?!崩相嵳f,每次過節(jié),老母親就會去灣子里借印子粑板,給兄妹6個做一頓美味可口的印子粑。
手巧的母親,在糯米粉里加上高粱粉、綠豆粉、南瓜粉,做出來的印子粑有紅色的、綠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顏色特別好看,至今我都忘不了老母親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闭f到此處,老鄭的眼睛濕潤了。
然而,這雕花板一借就是十年。隨著兄妹們逐漸長大,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寬裕,老鄭的大哥在陽新做篾匠,在一次老母親的生日那天,帶了這塊雕花印子粑板回家。自此,老母親把它當(dāng)寶貝一樣,不用時就用布包了一層又一層,偶爾趕上過春節(jié)大家族聚會時,拿出來做她最擅長的印子粑。
2003年夏天,老鄭的母親去世了。退休后,隨兒子在黃石定居的老鄭,把這塊雕花印子粑板也隨身帶著。他時不時會把它拿出來擦拭,以防花板受潮。每逢老母親忌日,老鄭會帶著這塊雕花板上墳,寄托對母親的思念。(記者 涂豆豆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