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為了編修《十大文藝集成志書·鄂州卷》,我市群眾文化工作者跑遍了鄂州的山野湖畈、城郊社區(qū),吃農家飯,喝山泉水,走村串戶,通過與村民們交談,尋訪和接觸了不少獨特的民風民俗,其中最令他們難以忘懷的就是牌子鑼。
□邵文川
一段佳話源自張獻忠
鄂州民間,有成百上千的牌子鑼班社組織和民間藝人,星星點點閃耀在城鄉(xiāng),但大多集中在鄂州西部的湖畈地區(qū),常年吹吹打打,與山水和鳴,與田園交響,與民同樂,世代相傳。其演奏活動分為三大類———紅白喜事、迎神賽會、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是野外行走演奏、室內定位吹打和個人愉悅吹拉。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明崇禎十六年,義軍將領張獻忠揮師攻克武昌進入鄂城后,廣大民眾奔走相告,夾道歡迎。傳說當時葛店姚湖附近的“楊、羅”二姓的村民,分別以吹喇叭、敲鑼鼓的方式歡迎義軍,后來便以“楊喇叭灣”、“上屋羅村”定為村名,從此傳為佳話。
牌子鑼這種吹打形式,是一種混牌子自由聯(lián)綴的民間器樂曲,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長江中下游一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荊楚文化內涵。一本手抄工尺譜的功勞
1986年,市群藝館工作人員在民間藝人陳新鳳老人家中,發(fā)現(xiàn)了一本毛筆手抄的牌子鑼工尺譜,手抄本的發(fā)現(xiàn)有幾個特殊的意義。
統(tǒng)一了牌子鑼的名稱。此前,這個大樂種活躍于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許多縣市,但其名稱各不相同,后經(jīng)專家們審定,根據(jù)其“基本一致的傳統(tǒng)曲目,相對統(tǒng)一的音樂風格”,以鄂州手抄本的“牌子鑼”為準,統(tǒng)一冠以“鄂州牌子鑼”之名。
具有斷代性的年月日(公元1916年)和主人的姓名。
曲牌多。整個手抄本共有225個曲牌(包括變調曲牌)。經(jīng)梳理,其中有許多曲牌竟然與我國古代的南北曲、昆曲中的曲牌名稱完全相同。
還有若干個鑼鼓點子、地方小調和戲曲唱詞,“牌子多、調門多、門類齊全”,堪稱是一部民間吹打大全,極具收藏和研究價值。
1988年,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分別以“千余名藝人活躍在山鄉(xiāng)”為題,報道了張夏灣牌子鑼的演奏場景和實況,當?shù)卮迕駛兪湛粗?,紛紛拍手叫好,贊嘆不已:“真沒想到,一個吹吹打打的牌子鑼,就這樣上了中央電視臺……”1989年,鄂州牌子鑼手抄本在福建泉州召開的全國集成會議期間進行了展示,受到專家們的首肯和與會者的好評。
2009年,本地一位民間收藏家提供了一本“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重鐫”的《律音譜》,共有45個曲牌,與鄂州牌子鑼手抄本中的曲牌巧合的是,在“皮黃段子”部分中也出現(xiàn)有“牌子鑼”這個樂種,又一次給“鄂州牌子鑼”命名的準確性提供了佐證。
同時也證實了在道光年間,牌子鑼這個民間吹打樂在鄂城、大冶一帶普遍流行,《律音譜》的出現(xiàn),將“牌子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年代,從1916年提前到了1844年。“皮黃”與牌子鑼是“親戚”
民間文化的搶保工程具有全民性、社會性、科學性,其中學術交流理論研究尤為重要。多年來,鄂州的牌子鑼、雕花剪紙深受許多大專院校專業(yè)人士的關注,如中南民族大學、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音樂學院、鄂州職業(yè)大學、黃岡師專等院校的專家,有的專家學者為了弘揚民間文化,多年跟蹤采訪民間雕花剪紙藝人,并為鄂州民間文化著書立說;一些大學生、研究生通過田野作業(yè),撰寫了專業(yè)性極強的畢業(yè)論文,或參加學術研討會。對這些專家和學者,我市文化工作者以禮相待,為他們收集、采訪提供了服務。
武漢音樂學院研究生許璐,在鄂州文化工作者的帶領下,連續(xù)3年潛心研究家鄉(xiāng)的牌子鑼。
2008年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先后在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音樂》、《交響》、《黃鐘》等刊物上發(fā)表多篇牌子鑼的專題研究文章———《鄂州牌子鑼調查報告》、《鄂州牌子鑼的變遷》、《鄂州牌子鑼現(xiàn)狀調查》、《鄂州牌子鑼歷史淵源》、《鄂州牌子鑼白喜事活動紀實》。
在研究過程中,許璐獲得了很多難得的一手資料———清嘉慶、道光年間,鄂城的“漢調戲班、科班”開始興起,鄂城的紫壇廟還舉辦過“漢劇科班”,可見,當年名聞全國的漢劇“皮黃”聲腔系統(tǒng),與鄂州牌子鑼的“曲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老鄂城有句俗話:“湖畈有吹打,城區(qū)鬧絲弦。”這種民間吹打形式,是鄂州民間文化的重點項目。
1990年,由我市文化工作者撰寫的《鄂州牌子鑼·資料卷》定稿,標志著民間器樂曲集成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此稿被省廳評為一級資料。
“資料卷”共匯集了84首民間器樂曲,其中牌子鑼57首、絲弦鑼鼓13首、玉連環(huán)1套、迎親吹打錄像帶1盒及若干照片、文字資料等。后經(jīng)編委審定,入選“國家卷”有書影彩照、鑼鼓架子、迎親吹打各1幅、工尺譜插圖6張、藝人介紹2篇和牌子鑼“套曲”、“個曲”42首,這些資料還被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收藏。
2005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搶保工程,又一次點燃了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煙火。不到幾年的工夫,幾十項世界級的“國寶”在“非遺”的珠峰上閃爍奪目光環(huán),數(shù)以百計的精華項目在國人的搶救保護下重放光彩,鄂州在這方面亦取得顯著成績。
2010年,鄂州牌子鑼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社會對牌子鑼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盍λ纳浣z弦鑼鼓
與其他地方牌子鑼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不同的是,鄂州牌子鑼在城鄉(xiāng)仍有傳承,而且呈現(xiàn)出由專門的文化戶組建牌子鑼樂隊參與民間活動的現(xiàn)象。
以梁子湖地區(qū)為例,30%左右的村組有牌子鑼樂隊,由于中青年外出打工,原來較為固定的班社成員也轉向分散。從演奏牌子鑼的時間看,年底和年初較為活躍,每逢農歷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和元宵一些重大的民俗節(jié)日時,在外務工的班社成員返家,湖畈地區(qū)的牌子鑼便又活躍起來。而在城區(qū)則活躍著三五套絲弦鑼鼓班子,活躍程度明顯高于農村地區(qū),演出時間也不受季節(jié)影響,婚喪、大型集會、開業(yè)、促銷、送兵、年節(jié)都會看到鑼鼓班子的身影。其中以東門天華樂隊的絲弦鑼鼓活動最為活躍,他們的樂手平均年齡在45歲,較之以前更為低齡化,樂手的文化程度也較傳統(tǒng)老藝人有所提高。樂手的改變,使得月琴、笙、竹笛等新樂器得以加入,不僅豐富了牌子鑼的音色,而且也使城區(qū)絲弦鑼鼓更能融入當今社會。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wǎng)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wǎng)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jiān)督:13307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