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在東湖邊,合一商學院,召開了儒商產業(yè)聯盟第二次會議,200人左右。邀我講話,我講了《新時代與儒商》。
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介紹了正和島《大周期》一書周期理論。
經濟周期類型,按周期波動的時間長短分為:長周期(長波循環(huán)、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為50-60年;中周期(大循環(huán)、朱格拉周期),平均約為8年;短周期(小循環(huán)、基欽周期),約為3-5年。
中國思想家早有這種思想。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提出了“一個人的周期”:“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這是講了一個人創(chuàng)造財富的3個階段、3個途徑,也是3個層次。
“無財作力”:你沒有資本,一窮二白,這時候你靠什么來創(chuàng)造財富?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靠掙工資,工資就是你付出體力的回報。
“少有斗智”:一個人開始有了一些財富、有了一些資本、有了一些積累了,這時候就不能光拼體力,而是需要靠腦子掙錢了。要分析經濟形勢,洞察市場需求,分析競爭格局,制定競爭策略,贏得市場和利潤。
“既饒爭時”:“饒”,就是財富自由;“時”,就是戰(zhàn)略機會。你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了,這個時候就應該把獲取財富的重心,放在關注經濟的大勢以及其中蘊含的戰(zhàn)略性機會了。
在司馬遷看來,同樣是動腦子,“斗智”只是小聰明,“爭時”才是大智慧?!岸分恰敝皇菓?zhàn)術層面的競爭,“爭時”才是戰(zhàn)略性的經營。
孟子有句話叫“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本褪钦f,就算一個人再聰明,也不如順勢而為、借勢而上。所以有句古詩這樣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貨殖列傳》中經營智慧的核心就是對“時”的把握,這包括如何理解“時”、如何把握“時”、如何利用“時”。
司馬遷總結了那些巨商創(chuàng)造財富的歷史。他認為:首先,這些人都不是做官的人,不是靠做官致富的;其次,他們不違法亂紀,不破壞整個社會秩序,不是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致富的。這是商人成功的基礎,我提出“遵紀守法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椎埋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白怠保谶@里指“推”,就是推論;“埋”,就是規(guī)律?!叭ァ保褪乔耙?;“就”,就是后果。推理去就,就是追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事情背后的基本規(guī)律。
“時”,就是時勢;“俯仰”,就是抬起落下,引申為進退。
與時俯仰,就是根據時勢、根據周期以及由此決定的時機來決定什么時間進取,什么時間收縮;什么時間激進,什么時間保守,從而“獲其贏利”,以獲取最大的贏利。
《貨殖列傳》中借白圭之口講了4個要素:智、勇、仁、強?!捌渲遣蛔闩c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p> 如果一個人,智慧不足以隨機應變,勇氣不足以果敢決斷,仁德不足以正確取舍,強健不足以有所堅守,就是想學我做生意的方法,我也不會告訴他。 “智以權變”,商業(yè)環(huán)境最大的特點就是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不確定的,經營策略必須在理解和把握周期規(guī)律的基礎上,因時而變,因地而變,因人而變,才能順應周期的變化,順應時代的潮流。 所以好的經營者一定要擁抱變化,用司馬遷的話就是“樂觀時變”。經營者不能一根筋,而是必須具備動態(tài)地把握機會的能力。 “勇以決斷”,有了機會怎么去把握?靠決斷力,這就需要勇,勇就是決斷力。白圭曾經講“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fā)”,把握機會以后就像猛獸和老鷹捕食那樣一擊即中。 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所有的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完善的情況下做出來的。所以優(yōu)秀的管理者一定要有決斷的魄力,根據對周期的認知以及對機會的把握,在關鍵時刻敢出手、敢拍板、敢下決心。 “仁以取予”,“取”就是獲取,予就是分享。商業(yè)要逐利,但商人更要學會分享,有了利益就全部裝到自己腰包,馬上就人心大去。這樣的人是成不了巨商的。好的商人,必須是利之所在,必與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必與人共享之。 “強有所守”,擁有財富后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人在巨大的財富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財富會讓人膨脹,甚至驕橫霸道,進而為非作歹。財富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毀滅人。財富最能考驗一個人的人品,考驗一個人的底線。 在司馬遷《貨殖列傳》中引用了計然的話來專門講“一個國家的周期”。 計然,原名辛钘,字文子,也被稱為計倪或計研,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謀士和經濟學家。他出生于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一說河南省蘭考縣、一說山東省鄄城縣臨濮集一帶),以其博學多才和善于計算而聞名。計然經常游歷于山海湖澤之間,曾南游至越國,并在那里收范蠡為徒,傳授給他七條計謀。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 “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p> 這段話,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司馬遷周期”。 “歲在金”,體現的是中國古代的歲星紀年法。歲星就是木星,繞日一周差不多12年不到。金是西方,水是北方,木是東方,火是南方。這樣平均下來,歲星在某個方位差不多就是3年。所以12年為一個周期。 歲在金的三年,豐收;歲在水的三年,歉收;歲在木的三年,饑荒;歲在火的三年,旱災。十二年里再細分的話,六年一豐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饑荒。 在司馬遷那個時代,經濟的主要支柱是農業(yè),而農業(yè)收成主要是受自然的因素影響。 所以經濟周期的基本邏輯是:天體運行導致氣候的周期性變動;氣候的周期性變動導致周期性的旱澇災害;周期性的旱澇災害導致農作物收成的周期性變動,從而導致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必然影響到商業(yè)。 作為企業(yè)或者國家如何應對周期,這就是采用“動態(tài)周期法”。 《禮記.王制》中載:“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用地小大,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p> 這段話的意思為:在年底貢賦征收完畢之后,冢宰(官名,是周朝除周王外,官職最高的官)要根據年成的好壞,收入的多少,以及“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的原則,預算下一年各種費用開支項目的用度。豐年適當增加,歉年則相應減少,但無論豐歉都要考慮進行一定的儲備。支出與儲備的比例大約是三比一,即將每年的財政收入,分成四等份,每年開支三份,儲備一份。這樣,每三年的儲備就夠一年的用度。累積三十年也就有足夠十年的用度了。這就是所說的:“三十年之通,制國用?!?/p> 如今我們的滾動預算制度也是這樣。 滾動預算,又稱連續(xù)預算,是一種經常穩(wěn)定保持一定期限(如1年)的預算。 其基本特點是,凡預算執(zhí)行過一段時間后(如一個月或一個季度),即根據前一時期的經營成果結合執(zhí)行中發(fā)生的變化等新信息,對剩余時間的預算(通常11個月或三個季度)加以修訂,并自動后續(xù)一個月或一個季度,重新編制新一年的預算,從而使總預算經常保持一年的預算期,滾動預算是相對定期預算的概念提出的。 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是對現行單一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的一種改進,是指在預算編制、執(zhí)行等環(huán)節(jié),建立健全跨年度的、合理的平衡機制,目前在政府預算法中明確提出,對企業(yè)預算管理也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有利于管理者關注更長期的目標,避免管理者把目光聚集在短期目標上,甚至產生損害企業(yè)長期發(fā)展利益的選擇。 再來說說“計然之策”。 公元前473年,十年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問鼎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霸主。滅吳最大功臣莫過于范蠡。計然策讓越國積蓄了力量和打戰(zhàn)的資本。史書記載,計然七策,范蠡用了其中五條就助越王滅了吳國,后來范蠡隱退,用計然之策去經商,富甲一方。 用之于國,則富國強兵;用之于家,則富家一方。 策一: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需求與經濟周期論) 講需求決定機會和商品的價值,要充分認識并按照經濟規(guī)律預先備好物品。知道會有戰(zhàn)爭就要提前安排武備,知道要用度了就會購置物品。干旱的年份要備船,洪澇的年份則要準備車。 策二:農末俱利,平糶齊物(糧價平抑論) 強調農業(yè)和工商業(yè)同樣重要,糧食便宜了會傷農,糧食貴了會損害工商業(yè),國家需要通過糧食平抑辦法,讓農業(yè)和工商業(yè)雙贏。所以,計然策里說,“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p> 策三:務完物,無息幣(商品質量論) 經營的商品要保證質量,不要貪圖便宜囤積劣質商品,賣方也不要出售劣質商品。同時不要讓資金閑置下來。 策四: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商品定價論)給商品定價,特別注意的是容易腐敗的食物,不能留存,要薄利多銷,及時出手。 策五:論其有馀不足,則知貴賤(商品價值論) 強調物以稀為貴,根據物品的充足與稀缺情況,就可以判斷商品價值的高低。 策六: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價格波動論) 計然是第一位提出價格波動論的思想家,他認為商品價格太貴之后則會掉價,價格太低之后則會上漲。今天的股市、房市莫過于如此場的價格波動。 策七: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低買高賣論) 商人何時買入又何時賣出,是在對策六認識的基礎上給出的執(zhí)行策略。當買賣的時機到了之時,賣出的貨物要視為糞土,別吝惜,買入的時候要像珍珠寶玉,舍得下本錢。 學習古人智慧。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骨頭硬。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舉報電話:027-88568010
運維監(jiān)督:13307199555